close

 

 

延襲沈默對類型定義的追索,我雖然不這麼在乎分類的定義,但我覺得利用這樣分類的框架來理解地海傳說這部作品,應該是有幫助且有趣味的。不同的優秀小說家作品在想像的文學夜空中像一顆顆星星閃閃發亮著,思考的誰誰誰可以成為什麼星座編織成什麼故事也是有趣的。

 

奇幻:承先啟後在魔戒與哈利波特之間

我想提出兩個作品對照,一個是魔戒,魔戒做為奇幻類型的開山鼻組,自然是有坐標原點的位置。

以魔戒做比較,可以看出地海在許多設定上的翻轉。明顯的像魔戒是一個廣大的中土大陸,但地海是一片海洋中的散亂的群島。

而魔戒基本上還是建立在西方的神話上,而地海明顯吸納了東方特別是道家的故事與哲學理論。(這相關比較詳見楚狂的部份演說。)

另外魔戒是一個外在冒險與探索,英雄藉著外在冒險的過程達成內在的成長(坎貝爾:千面英雄。)地海雖然還是有這樣外在冒險的部份(比較明顯像是第三部地海彼岸,對應魔戒的王者歸來。)但地海的冒險幾乎沒有實際上的動作冒險,一切的衝突似乎都集中在內在,內心世界。

以上比較是互為表裡的,環環相扣。

在奇幻的領域裡直到最近還是獨樹一幟。

  地海第一部地海巫師創作於魔戒之後的十幾年,相較之下哈利波特就遠在兩部之後,而我當年看哈利波特時覺得很不像魔戒,現在看來才知道哈利波特應該受到地海的影響更多。

明顯的像巫師學院的想像,一個深奧的學院,獨立在某處,需要特殊方法才能進入,學院裡有各種專精師傅,還有個大廳,大廳裡有張永遠坐不滿的桌子……
  而哈利波特的重點似乎也比較放在某些教養道德之上,這似乎也比較偏向地海。

並不是要論三部優劣,只是想說地海應該是有其承先啟後的地位。承先是說有自己的創新,帶入不同元素,啟後是說的確對後人帶來影響,至少像那張詩意的桌子。

魔幻:馬奎斯<百年孤寂>
輕盈地若無其事地訴說著沉重至極的現實

其實魔幻寫實只是中文名字有個幻字而已,我個人覺得關係不大。

但順道提提,魔幻寫實重點不在那些離奇誇張的幻想描寫,而是在「若無其事」。小說如果是沉痛的描寫現實雖然有意義,可是有時不免覺得這樣的事不就應該交給報導或論說文來做(雖然現在的報導和論說文往往寫得比小說還小說),而離奇的幻想又不免空洞扁平。而魔幻寫實一般人往往只被非日常的誇張給吸引,但只有若無其事的筆調,讓這樣非日常的誇張似乎轉變成日常性的現實,才有其控訴現實的力道。

「我寫的都是真的。」馬奎斯說。既然是真的,是日常一切,又何必用大驚小怪的口氣說。

玄幻:黃易(及其開創的種種次類型) 
人想要變強的樸素幻想(離開現實)

其實這樣的想要脫離現實的素樸幻想是根源於某種人類的邏輯底層,以前通常由宗教想像來滿足。科學時代,古老諸神常常被打得潰不成軍,所以只好由茍延殘喘的小說神默默來承載這樣的工作。


科幻 :艾西莫夫 
幻想即異於現實,但因為對合理性的認真嚴格,所以對於初始設定必須也註定要不斷翻轉。

科幻我不敢說專家,在這只想提一下艾西莫夫做比較。

艾西莫夫的作品通常一開始會告訴我們一個規矩,舉例如機器人系列的三大法則,說第一條機器人絕不能傷害人,第二條在不違反第一條的情況下,然後故事展開情境,讓這些規矩受到挑戰,尋找這些規矩的邏輯漏洞,不斷翻轉,推進故事。或者像基地系列,一開始就設定了一個預知宇宙史觀,然後不斷修正修正……

到最後原本乾淨簡單的世界都會慢慢趨向渾沌複雜,也越來越平凡無明如現實。有時不禁想,艾西莫夫花了一輩子寫這麼多書終究只是證明所有的不現實幻想,認真到最後,終究要回到我們現在的現實,不完美(甚至是醜惡痛苦如地獄火宅)的現實。

地海這樣的翻轉不太多,沒有艾西莫夫這樣頻繁的讓人感覺到疲倦,不過至少有一個明顯的翻轉設定,即生死之牆的想像,這個後面我會再談。

科奇幻不分家女性作家
瑪格莉特艾特伍:使女的故事/盲眼刺客/末世男女/洪荒年代
(
細膩的描寫人的想法感受/對抗父權價值)

 

地海前四部可以很明顯分為單數集(以格得為主角)和雙數集(以恬娜)為主角。單數集通常比較好看,比較是一個冒險成長的故事,雙數集通常比較悶,故事會寫很多有的沒的女性想法。

但雙數集(或甚至到第六集)的部份,讓我想到瑪格莉特艾特伍。同樣是描寫科奇幻背景的作品,愛特伍同樣十分擅長女性的細膩想法,不過真要比較的話,勒瑰恩真的溫和善良太多,愛特伍尖酸,不過在尖酸的最底層,還是有某些堅軔的,動人的善意。而這樣善意氾濫的作品又讓我想起「別讓我走」的石黑一雄……



 


2.縱向

接下來還是要針對地海傳說的個別內容做一些概要式的介紹。

我先要強調,下面的概要只是簡單的拉一個線頭來訴說,真正那些有詩意,動人的想像與情感波動,還是要看書,我的概要大綱只是像小學生學寫課文大意一樣淺薄片面。

 


   力量辯證三部曲(格得)

這三部可以用一個主軸來串起,就是以格得為主角,對「力量」的辯證。

摘成國高中作文式的結論寫法的話如下:


地海巫師:個人真正的力量是認識自己理解自己接受自己

地海古墓:(參照使女的故事,女性書寫。)
個人的力量在自然面前一無用處。
男性的智力在女性的智慧前一無用處。

地海彼岸:放棄力量(雖然是被迫的)
  其實這裡要解釋一下,格得雖然說是為了扭轉世界的變異所以耗盡自身力量,但另一層因果是他以前曾經用力量去降伏喀布(造成世界扭曲的召喚法師),種下惡因,終究要自身承擔惡果。

不過這樣的放棄力量在十幾年後的續集地海孤雛中成了不同的隱喻。成了男人中年衰退的隱喻。

勒瑰恩在不同書中,甚至同書不同章節時段中往往賦與同樣事物不同的隱喻意涵,這點也是十分有趣,不同書如果強求同解有時是說不通的,只有放開,自由聯想才能解釋。如龍,作者在第四部開頭自序中就明白說了,巫師及作者會騙人,而龍不可解釋。

為什麼龍不可解釋,其實是可以的,只是解釋有很多種,要看在不同的書不同情境。雖然不像老卡說的忽必烈會是所有象徵的象徵,龍在勒瑰恩書中就是萬用字元,自由變幻的象徵。

哀憐徬徨中年(恬娜)
地海孤雛

失業衰老的丈夫(格得),受傷需要照顧的幼女(瑟魯),上看不到天(歐吉安師傅),下踩不穩地(壞人追逼)……
  想像一下換成現實象徵的局面,應該也是很多人中年的心情,錢歹賺,仔小漢,某沒賺,自己也免怨嘆……

可是陳雷唱著要大家別怨嘆,其實正代表大家都多少有怨嘆。但恬娜在這樣情境流露出某種女性的堅強與善良。這很讓人感動。

 


越過山丘 (李宗盛)

休息一下聽個歌,我最近聽到男人中晚年的心情之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VEMTxg_LrU

 


    依依不捨的道別
地海故事集
一切都是愛
  總之中年之後,面對這麼辛苦的人生,勒瑰恩似乎覺得(夫妻?執子之手的)愛是解藥,或真正值得珍惜投入的事物。


地海奇風
再會吾愛

這故事的開頭是一個小術士赤楊(可以解釋為社經地位不高的小工匠)每日夢見死亡的妻子要求他推倒牆來解放死去的靈魂。小術士找到格得,格得再推薦他找恬那和黎白南(亞刃王子此刻已即位為王),中間穿插了另兩對的愛情故事,黎白南和東方帝國的和親公主,與不該發生的形意師傅與龍女蜻蜓。當然還有格得與恬那那種執子之手的淡淡溫暖。

大概可以說是愛情的不同面向吧。但都是溫暖感人的。

 

另外我個人想特別說的是,在這本書中,有個初始設定應該是寫到這本被推翻,其實也就是這部的表面故事主軸,對於生死之牆的見解。

詳細故事我不說了,但我的解讀是,生死之牆是比較西方的神化想像,人死後靈魂脫離肉體會到一個黑暗的地方,但吸收的東方道家哲學想像的作者,創出了一體至衡的概念,經過幾十年醞釀,他發現這樣的設定是有矛盾的。我想這樣的矛盾應該是在思考基督教死後復生的故事(格得與黎白南從死亡之牆那端回來,其實呼應著基督死後復活的神話)與自己創造的一體至衡的概念間的矛盾,最後作者選擇了推倒原先的(地獄/天堂)想像。

對我來說,這樣的翻轉可以解讀為兩種死後觀的轉換,從直線式的創世到永恆轉換成輪迴式的。當然兩種世界觀都不是這麼簡單,但可以看得出作者對於自身信念的認真思索。

小說是假的,不過比真實還真。


3.
結尾 : 溫情是王道 

訴說理想還是描寫現實?不能共存?

我想說一下我自身的困惑,小說的優劣標準,到底該如何界定?我認為勒瑰恩的地海,相較於我認為更寫實的馬奎斯或艾特伍,勒瑰恩顯然對於愛情有太過於溫暖的想像,這讓我對於他的評價有點擺盪。

可是其實我很喜歡。
   


孺慕,教養,愛。
   
回到我之前對於故事文學的期待,我認為溫暖是王道。勒瑰恩的地海再再描寫許多關於教養,愛之類的「身教」,我覺得是我心目中很理想的作品。

盛名不虛,在此見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llb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