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出埃及記我只看到後小半,摩西帶著族人翻山渡海,大浪襲捲,斷了追兵,眾人鬆了口氣之後,摩西卻愁眉不展.朋友問他為何,他說這麼多人,大到可以成立一個新國家的這麼多人,要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那邊的人會接受嗎(雖然那是上帝允諾之地),這麼多人一路流浪,雖然沒了追兵,可是人多不會亂嗎?
  然後摩西就到了山上和他的上帝獨處,一邊刻著石碑(十誡),他和上帝問答,詳細對白我背不起來,但大概意思是摩西刻十誡,表示脫離他直傳上帝意旨的時代(神權)進入法治時代,上帝問他說這是你真心想做的嗎?摩西說是.

我認為這部戲我只看到這幾段也就夠了.電影的詮釋是,摩西做為一個先知,並不在於可以和上帝溝通,而是他的確是有”先見之明”的先知,他在平安時馬上想到下一步,平安之後要維繫一個這麼大的鬆散的團體,不能再只靠他個人魅力以及上帝旨意來約束管理.

電影強調了摩西做為人的智慧與掙扎.

我聯想到前不久另一部看起來就是不信神的導演拍的挪亞方舟.
裡面很尖銳的提出一個質疑.上帝叫挪亞造方舟,可是方舟之外,上帝幹的事不就是種族大屠殺.摩西身為一個人,一個善良的好人,他難道不會崩壞掉? 

(最強戰鬥民族的導演看事情角度都很現實冷酷啊?我還聯想到夜巡者的電影也是,很有別於好萊塢的矯情天真)

我最後想提金庸的鴛鴦刀.
金庸非常擅長寫人與人勾心鬥角和鬥嘴皮子.鴛鴦刀也是很一慣他的這種風格,壞人很壞,但正義之士往往也都暗藏私心.鴛鴦刀有別於連城訣或其他,金庸似乎是想寫出一種輕鬆反諷的語調.

可是現在回頭比較,發覺金庸把最後的梗放在天下無敵的秘密原來就是只有四個字"仁者無敵"
和上面的兩部電影相反,把故事的焦點從神(理想)的層次拉回到人(現實),而金庸卻是在描寫十分現實(鬥爭逃亡)的故事中,最後嘲諷了一下(應該說兩下,一下是嘲諷追求天下無敵的老梗,另一方面也嘲諷了儒教的仁者無敵.)

但我總覺得這樣的嘲諷總還是不夠深沉不夠厚道的.
金庸還是有很多寫得不夠好的地方.但這不也是後來人可以再發揮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llb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